《川北医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活着》 : 生活远比电影艰辛,
但我们仍努力活着

   期次:2017年第8期      查看:158   

  1994年的《活着》一直以来都被业界与影迷们公认为“张艺谋最好的电影”。9.0的豆瓣评分在大陆影片中实为凤毛麟角。在那一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活着》也赢得了西方世界的认可,获得了几项重要的提名及奖项。
  然而令人讽刺的是,由于某些敏感的政治因素,这部中国电影史上最优秀的影片之一却在自己的国家成为了禁片,未能公映,不得不说是巨大的遗憾。
  众所周知,《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它的主旨在于展现个体生活的艰难多舛以及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它也告诉我们,人活着的意义与目的究竟是什么。
  电影讲述了富少福贵由于嗜赌成性,败光家业,妻离子散。穷困潦倒的福贵决定痛改前非,靠演皮影戏维持生计。眼看生活稍微安定,却又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在战火硝烟中,福贵历经生死,几经辗转回到家乡,终与家人团聚。在时代浪潮的裹挟下,福贵又经历了土改、大跃进、文革一系列历史变迁,期间,儿子意外丧命,女儿难产而亡,逆境始终与他如影随形,但他从未放弃,他也一直在苦难中努力地活着。
  如果你没有看过原著小说,也许你就会觉得电影中的福贵已是命运多舛。但事实上,基于各种政治上、艺术上的原因,张艺谋已对小说作了较大的改编,电影中福贵的际遇远没有小说来得惨烈。
  电影在福贵、家珍、二喜以及外孙一家人吃团圆饭中收尾,这已经是一个无比光明的结局了。其实在小说中,除了福贵,他身边的所有人都早已在艰难的生活中先他而去。
  妻子家珍长期辛劳,积郁成疾而亡;儿子有庆不是死于意外,而是人为地被抽血抽死;女儿凤霞难产而亡;女婿二喜死于工伤;外孙由于长时间食不果腹,在一次暴饮暴食豆子后被胀死了。小说的结尾,只留下福贵一人在这世间,茕茕孑立,踽踽独行。
  如果你认为小说中福贵的命运已是惨不忍睹,那你一定是没有看过那些普通人在一些特定的历史片断中真实的故事,那才是真正的惨绝人寰。
  当我在看冯骥才先生的《一百个人的十年》这本记录特殊时期普通人悲惨遭遇的书时,止不住地唏嘘感慨,实在无法想象世间竟有如此那般荒唐惨烈之事。太多的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太多的人不仅身体遭受非人的摧残,精神更是备受炼狱般的折磨。他们的苦难较之福贵不下十倍、百倍。
  在深重的苦难前,有些人选择了自杀,比如老舍,比如傅雷,对于他们的选择,无可指责,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但更多的人选择了如福贵般在艰难的世道中挣扎求生,在绝望与希望的交替中度过漫长的岁月。
  余华说“写《活着》这本书的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让我想起了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影片中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不管生活多么艰难,松子从不放弃生活的希望,不管生活再怎样破碎,她仍然本能地生存下去,这生存本身,足以打动任何人。
  我们80后这辈人,总的来说,经历的苦难太少。因此,对于“活着”的深刻内涵还无法真正领悟。只愿自己记住一句话,当人生苦闷仿徨时能给予前行的勇气:承受苦难,心存希望,活着,本身就是意义。

川北医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9407次访问,全刊已有3615117次访问